出租车业推约车平台,会有光明前景吗?
出租车业推约车平台,会有光明前景吗?
原标题:出租车业推约车平台,会有光明前景吗?
专车挤压之下,杭州的传统出租车企业与互联网首度合体。该市去年8月整合了多家出租车公司,成立了杭州市出租汽车集团。最近,杭州市出租汽车集团引入了上海大众交通集团开发的“大众出行”APP,3月初启用,乘客可通过这款APP预约该公司所属的2000多俩出租车。该公司总经理戴金明表示,安装“大众出行”APP以后,不会限制司机使用“滴滴”等软件,并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线下服务保证”。
出租车企业、出租车遭遇的困境,严格意义上讲并非仅仅是因为互联网专车的挤压,才得以呈现的。在国内多数城市,出租车运营和管控的模式,是主管部门先行确定运力投放数量,这一数量并未因为近年来各地激越的城市化扩容、城区面积变大、市民出行需求提高而发生大的改变——相反,主管部门对因牌照管控而人为形成的打车难现象听之任之,唯有如此,才可能维系主管部门确定的高运价和车辆费用。
这种情况下,出租车牌照比出租车车辆值钱,而出租车企业也好,司机也好,因为出租车运力有限而导致的打车难(乘客的谈判地位被降到最低,只要能够相对较快打到车,还能平安顺利完成行程就已满足),根本无需考虑服务水平。即便如此,运价和车辆费用形成的巨大压力,仍然逼迫出租车司机不得不想尽办法多拉快跑,甚至有部分司机陷入常态化的昼夜不分连轴转状态。
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运营模式和管理状态。从本质上讲,出租车已成为有关部门故意制造的紧缺型服务,市民乘客、出租车司机都成为显著的受害方(受剥夺方)。正因为此,在各地,在不同层级和发展水平的城市,越来越多人自购车辆并作为通勤代步工具。油价调控也好,拥堵费调控也好,甚至限牌限行也好,都挡不住购车热,因此促成了几乎国内稍具规模以上的城市,都很难摆脱道路交通拥堵。自驾车辆的运力也大部分被浪费在路途之中。
共享经济也是节约经济。互联网专车一经出现,就受到热切欢迎,最初肯定与其低廉的运价及专车平台企业发放的丰厚补贴有关,但时间一长,随着互联网专车服务价格的上涨,专车仍旧受到市民乘客及外来游客的欢迎,也充分表明价格并非专车受欢迎的首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因为,专车有效整合了社会车辆的闲置运力和空间,客观上起到了增加租赁运力投放的作用,让市民乘客和外来游客感受到极大的方便。专车平台企业不断改进的客户服务方式,更是扭转了乘客相对于出租车运营方(企业和司机)的弱势地位,乘客的评价决定着专车司机的奖金,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穷则思变。冲击来临,出租车企业作出转型调整,而不是一味陷于对专车企业甚至市民乘客的指责,就比如杭州市出租汽车集团此番引入“大众出行”APP,无论如何都应予以鼓励。
如果放在过去,出租车企业向市民乘客提供一个可以召唤出租车的APP,还能提供相对过去更为高效的投诉信息通道,肯定将受到欢迎。但在互联网专车大行其道的当下,以专车平台企业、专车所能提供的更趋便利的服务为参照,这样一个APP可以认为不足为道。杭州市出租汽车集团负责人就“大众出行”APP优点的解读,也多少因此显得软弱无力——乘客将行李遗失在专车上,同样可以通过专车平台企业投诉或经报警等方式找回;而该公司强调的“线下优势”要实现具体转化,也多少有点困难。
更为紧要的是,无论主管部门、出租车企业多么热衷于转型调整,只要这种转型调整不涉及对现有运营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即不加紧取消“份子钱”模式,不尽快放开牌照管控,就无法使之真正重视乘客需求而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
当然,如果借助主管部门更趋强硬的监管,通过限制专车、专车软件,来为“大众出行”APP赢得存活发展的空间,这款APP仍可能成为当地部分市民的无奈选择——从长期来看,此举可能会强化市民乘客对出租车服务的离心化倾向,人们依旧会考虑通过购置或增加购置自驾车辆来解决出行难题,拥堵甚至变本加厉,出租车的经营效益会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