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是否有加大对移动出行投入的必要性?在滴滴一家独大的情况下,有投资者在近日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但上汽依然选择加快朝移动出行转型的步伐。
在去年年底推出针对个人出行服务的“享道专车“后仅半年,上汽在5月30日又推出“享道租车”品牌,瞄准B端市场,聚焦企业级出行服务。对于上汽集团来说,享道租车其实并非一个全新业务,早在1992年上汽就成立了上海首家汽车租赁公司——上汽安吉租赁,而在2002年,上汽集团又与ABG集团(AVIS BUDGET GROUP)共同出资建立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汽车租赁公司—安吉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其品牌名称为“AVIS安飞士租车”。
上汽重组租车业务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安飞士租车的业务虽然覆盖上海、北京、广州、苏州和深圳等154个城市,服务客户达到上千家,但与中国市场上蓬勃发展的滴滴、神州等相比,其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享道出行CEO吴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此之前,安飞士租车的客户更多是外资企业,更关注3年以上的长租业务。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同时对租车的周期需求更加灵活更加碎片,这些需求在逐渐成为主流。基于不同国家的出行市场和对未来出行的判断的不同,上汽全资收购了安吉租赁的股权,并以“享道租车”品牌全新命名定位企业级出行服务。
来自普华永道思路特的报道显示,在2017年底,国内整个出行市场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5600亿元,其中出租车为3420亿元外,网约车、长租车和分时租赁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650亿、550亿和30亿元。虽然从体量和市场规模来看,长租车业务的比重并不大,但后者在成本控制、利润和现金流的稳定性上具有优势。
“企业级服务非常有可能是互联网出行行业的下半场重点。”吴冰认为,企业级出行服务是上汽集团寻找差异化和场景化的突破。他谈到,上汽在企业级出行服务领域布局30年的历史和经验,分时租赁以及网约车服务又为上汽在出行领域积累了数据运营的能力,这些能力可能使得上汽在与其他出行公司构成差异化的优势。同时,享道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辆安全配置上做了大量投入,未来将会反哺到整个汽车制造业当中。他认为,“可能需要以一个全局视野去看待车企纷纷加入到网约车行业的现象”。
出行市场进入下半场
当下进入移动市场的玩家们,除了传统的租车公司、还包括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整车制造商,他们各有优势也需要互补和提升,比如整车企业在进入出行市场时,可以利用上下游的优势,获得更具成本优势的车源、维修成本以及金融服务等。也正因如此,神州选择了收购宝沃股权。
优势之外,传统车企也有明显短板,一是不够专注,另一方面在精细化管理和运营能力相对欠缺。“出行市场一定是一个运营型的市场。” 上汽集团总裁助理、移动出行和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蔡宾认为。一份来自于普华永道思略特的报告也证明了他的观点,整个网约车市场以2018年为分界线,从2012年开始到2018年是市场的启动扩张期,在这个阶段的关键制胜因素来自于资本运作能力、产品迭代能力以及城市布局速度。而在2018年之后则进入市场稳定规范期,这个阶段的制胜因素来自于合规及管控能力、成本控制以及运营能力、资源协同的能力。
在此之前,滴滴依赖其在资本运作和城市布局上的速度,以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在出行领域占有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以2018年9月数据为例,滴滴在网约车市场中的份额达到了93%。但随之,其在合规管控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暴露。
而车企在用户运维上的相对欠缺则迫使享道在运营加大提升。不过,蔡宾表示,上汽不会采取“烧钱”的模式来培育市场。“便宜肯定是驱动力,但是建立不了客户粘性。在品牌初创阶段,需要运用低价去刺激消费,但是绝对不会是唯一的方式。”他说,享道需要在供给端(运力司机)、需求端(客户需求)、资金和技术平台等四大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
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布局移动出行业务,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之外,通过出行业务建立与终端消费者的直连,并将需求和技术反哺到造车领域,确实是车企的一致想法。但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的车企都还在摸索之中。“包括丰田与滴滴牵手等,事实上说明每家企业在这个市场,都存在不足的地方,都不可能单纯靠自己形成一个闭环而是需要协同和合作。”蔡宾说。上汽也是如此,无论是此前的分时租赁业务还是现在的享道租车,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事实上,选择开放的不仅是上汽,除了丰田之外,滴滴这几年也频繁与传统车企牵手。在业内看来,由于行业特征和每个地区市场的差异化特性,未来出行行业不太可能出现“独角兽”,而可能出现几家巨头割据的同时,不乏“小而美”企业这样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