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滴滴、优步动作不断,动辄数十亿美元融资“杀”得眼红;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一些城市曾大张旗鼓力推的地方性叫车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20个城市上线了地方性叫车平台,它们的共同点是官方色彩浓厚——政府搭台,出租车企业唱戏,天生具备“合法性”;号称不动用财政资金,但国资成为主力军,投入不菲。
这些地方性叫车平台中,有的是此前电召平台的升级版——如北京市出租汽车统一电召平台“96106”推出的升级版应用飞嘀打车,有的是全新打造的APP——如上海大众出租车集团的大众出行,还有广州四大国有出租车公司抱团参与的如约平台等等。显然,面对滴滴、优步、易到的冲击,政府主管的出租车企业也必须做出寸土不让的姿态。但参照滴滴、优步合计约200亿美元的融资,平台仅搭建费用就得至少几百万起步,更不要说运营和推广。政府究竟是在用谁的钱,投身到完全是市场竞争的行业里,这是值得公众思考的问题。
从消费习惯来看,公众一般也就集中使用一两个叫车软件。而每个城市都是一个互相独立的单位,比如今天在广州,明天去珠海又要下载一个平台,那么经常在全国到处跑、最需要租车服务的人群,就得下载好几十个平台。显然,无论是省级还是地级市政府几乎都无力去做一个全国性的软件,组织全国性的车队。何况,互联网无须边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个人化交易的模式,也不是政府所偏爱的。
按照传统上管理出租车的思维,再搭配上互联网平台,这就是地方特色。这也是一种“互联网+”的模式,它不过是从用电话叫车“进化”成用移动网络而已。相比之下,纯粹的互联网约租车平台,是建立在车辆提供者产能过剩、约车平台高度智能化以及纯个人交易的基础上的。从价格、营销到运营模式,都是一种相当动态、相当市场化、相当迎合用户需求的方式。这两者之间无疑是有不少差别的。
为了推动地方平台的成功,政府会不遗余力地在宣传、资金、待遇和政策上有所倾斜,希望能吸引相关企业主体参与其中,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竞争的不公平。比如,纯网络约车可能会遭遇某些隐性的打压,但政府背景的约租车就有了绿色通行证。前者靠巨额的资本投入,来冲减现实亏损和不利状况。后者则是可能靠过高的行政成本,来为低效的市场反应埋单。
可见,政府要真正实现网络约租车的成功,最好还是从过往那种官办企业、官办市场的成败得失中好好检讨。在当今的时代,连老字号都面临危机,市民更不会因为约租车是国企、比较可靠就信心满满。相反,消费者只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说到底,这是无限的市场资本和有限政府之间的角力,而用户满意度永远都是决定性的砝码和选票。官办企业要玩得起这个游戏,就得接受这个赤裸裸的游戏规则。